USDT币提现5万涉嫌洗钱吗介绍
机遇挑战并存: 医药品牌向消费品转型的可行性
大家好,我是中康医药转型toC的企业顾问肖到十。
以下内容为嘉宾专访实录:
“医药”跟“大健康”在产品上新方面,就进入泾渭分明的两个领域。
如果你是说医药研发的话,它从整个研发逻辑就和大健康,我们说的消费端产品研发的逻辑区别很大。医药行业的研发逻辑,它是流程性很强的、一个次第的过程,后一步一定是跟在前一步后面的;而且长周期、费用也很高,这里面有一个双10定律——10亿美金,10年周期。而且10亿美金的10年周期还只是说你投入一个项目,不代表它一定能够成功。我记得好像有一个数据说,如果你从一个获批上市的药品推导,是60多亿的成本,所以它的研发逻辑肯定是不太相同的。
那如果是快消,像我们今天所谈到的,四天就可能有一个新茶饮或者新品上市,汽车生产也是从500多天缩短到了300多天,最根本的研发逻辑是消费端的研发,有很多是跟消费者互动共创的一个过程。而医学研发更重视临床,更重视科学实际数据,还是非常严谨的,所以这两端的差别就很大了。
这个涉及到了行业监管问题。比方说我们经常提的保健品,老百姓比较熟悉的一个词叫蓝帽子。蓝帽子的获批准入就比食品还是要严格复杂很多,特别是还有一些时代国情在里面。像过去十年蓝帽子的获批周期都非常长,理论值是两年,但是前些年都会是10年+,不是因为它的过程被拖长了,而是因为库存的案件太多了。去年比方说汤臣倍健获批的,我们看到还是10年前就报了的,但是这个情况已经被极大的缓解了;那今年的话,审批委员会极大的扩招了,所以后面我们就可以快速的逐渐趋于一个正常理论值的获批周期。
所以你看,虽然它听起来挺复杂的,但是这是国家为了保护大众健康所设置的一个门槛。很多人毕竟是看OTC字样和蓝帽子字样的,他会觉得这是质量有保证的产品,他会愿意去购买。所以我觉得,这对于大众基础的健康和安全来说,其实是一件好事;但是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来说,反应就显得非常长周期了。
刚才所说的新品上新逻辑在医药行业里确实是长周期,但是已经获批了的,它就跟传统消费品没有区别了,它的生命力是很强的。大健康企业就是处方药、OTC还有保健品,你会发现它的生命周期比消费品的生命周期要长很多很多。
比方说像思密达-蒙脱石散这种产品,我是觉得大部分医药企业离消费者还是稍显的远了一些,实际上对消费场景不是很熟悉,更多的还是在整个研发和推广过程中,和准入、和医生、和医院去接触,直接对消费者的了解还是比较少。比方说像思密达这样的企业,对消费者有足够多的了解后,是会发现可以在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找到非常多的场景,可以说是“我要找的,正在找我”。
消费者现在都是主动的在微博等社媒平台上,去获取跟他日常生活、健康提升和生活保障相关的信息,而很多企业端还没有这样的敏感度,还没有感受到消费者正在寻找他的信息,这时候平台如果能让双方握起手来,那应该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件好事。
所以这个场景,其实是可以很宽泛的,跟你是保健品、OTC还是处方药是没有关系的。大量消费者正在主动搜索热搜内容,常常是疫苗、艾滋病预防、阻断,还有纯纯处方药的企业,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跟他的切身利益太相关了,所以他就会去主动搜索。
所以我觉得医药企业,它还是应该从老板和CMO层面,更关注到消费者对他所提供的健康场景的主动搜索。主动搜索通常是会发生在类似微博这样的平台上,而药企现在大部分还更侧重在营销端,更重视效果闭环的这种效果广告。所以我觉得,应该互相往前各走一步,走到这种“你在找我,我也在找你”的场景里面去。
药企它所面临的决策链路跟消费品是截然不同的,它购买者是国家,支付者是国家医保,决策者是医生,而使用者是患者、消费者。那跟我们传统上无论你是买一辆汽车还是买一杯奶茶,都是消费者自掏腰包,消费者自己决策,消费者自己去消费是有很大不同。
为什么药企都纷纷转型?因为国家医保是越来越科学、严谨了,不会粗放的管理了,药企会觉得他赚钱没有那么容易了,所以他会更多转向在消费端找自己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,那这个过程一定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。但是你还是会看到,每年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去探索消费者真正自主决策的时候,他的购买逻辑是什么,寻找消费者能够跟产品产生结合的消费场景。
肯定是机会和挑战并存的。一定是说,在每一次的转型浪潮中,真正的佼佼者是凤毛麟角的,那其中可能有一部分是能够转过来,还有一部分是会被淘汰的,这其实是个大的规律,就看企业自身的活力。
我觉得2024是回归的一年。像医药企业也好,其他的行业也好,都会感受到好像很萧条,或者感觉到日子不好过。其实我感受到的一种价值本身的回归。其实在其他国家,同样的经济周期里面,它会产生比方说一些简洁的设计,一些回归本质、性价比的一些品牌;那我们其实也会经历同样一个过程,大家会不那么浮躁,会回归本质。
愿意对消费者真正价值交付上面下功夫的,他会觉得这个时代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机会。在任何一个经济低潮期,也有一些好处,比方说一些浮夸的竞争对手会大批消失,比方说一些被热钱顶着来搅局的,不是真正做价值交付的生意会消失,还有就是一些人工、媒体采购的成本会降低......
所以我觉得,对于一个真正重视消费者价值的企业来说,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好的时代。那如果我们只想追逐热点,或者说做这种比较浮夸的融资的话,现在肯定不是一个好时候。我觉得这个时候反而会让人觉得舒适和镇定。
医药行业里面,卷和焦虑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价格上面,这是现在比较大的热点问题,一个非常复杂而敏感的话题——破价。
消费者、医保、药店、医院和企业,它是一个多重的、从不同角度在看同一个问题。所以我觉得对于一些企业来说,这是非常挑战的,特别是如果它是做一些民生类的普药和标品的话,挑战和压力还是比较大的。在这个问题上,现在也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标准和正确的答案,它会有一段混乱和调整的时期。
非普药面向c端肯定是一种解决方式。什么东西能够帮各行各业的企业渡过有可能出现的乱价期呢?其实就是品牌。如果价格完全依赖产品本身的话,那它其实就是相对被动的;如果价格里面除了产品本身价值,还有品牌价值的话,那它就是一个很好的buffer,可以缓冲外界各种各样不同时期的变化给你带来的价值冲击。
所以我觉得应该未雨绸缪吧。在好的时候,有钱的时候,多去积累一些品牌资产;当日子不好过的时候,你的品牌资产就可以拿出来用,作为自己的一个防火墙。
除了极个别企业,大部分医药企业,它可以通过品牌来做自己的价值保障防火墙;另外,真正在我们放眼全球去看,很多医药企业都是靠纯消费品拿到了大结果。比方说像可口可乐,早期它就是咳嗽糖浆、感冒糖浆在药店销售的。比方说日本的大冢,那你知道什么是他出的?宝矿丽水特。我们说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?卖大输液,然后把它装成瓶状水,发现消费者对喝糖盐混合物有口服的需求,很多类似这样的逻辑。
其实医药企业进入消费领域里面,是有自己优势的,但这个确实需要相当强的胆识。比方说我们熟悉的云南白药牙膏,它在大健康领域的成功可以说是遥遥领先。为什么?它不是说一个药厂出了牙膏,而是说在牙膏领域里面早就干过了最早我们所熟悉的品牌,还有所有的进口品牌,高露洁、佳洁士都被它远远的甩在了后面,它的市场占有率是断崖式的领先。
一个医药企业在纯大健康、纯消费品的领域里,取得这样一个遥遥领先的品牌地位,我觉得医药企业其实可以增打开自己的想象力,除了作为很好的防守,也可以是一个非常好的进攻。进入消费品之后,这个企业的量级会放得很大。
除了营销上有消费品的打法,其实它也可以往消费品领域去拓展新的场景。把企业的禀赋,如果用在消费端用的对的话,它还是可以干过很多消费品。像我们当年做康王的时候,作为一个OTC产品,在那个年代只能在药店去销售,它的纯销量超过了联合利华的去屑洗发水第二品牌清扬。在品牌力上,消费者对品牌功效的信任度是有碾压性的优势的;另外就是企业自身,它的这种原研能力,肯定比普通消费品还是高很多段位的。所以我们觉得说,医药企业做大健康,然后走到消费端,是有非常大的潜力和想象力的,我也是极度鼓励企业放开思路,去看一看、卷一卷消费市场,跑一跑消费赛道。
医药企业做消费端,需要补足的,一个是营销渠道的建设,跟传统的医药产品是不同的;另外就是对消费端的理解,用消费者的眼睛去看待自己,用消费者的语言去跟他沟通,这个应该是现在对医药企业比较具有挑战性的。但是一旦逾越了最初这个鸿沟的话,就会进入非常如鱼得水的境地。